學校怎樣建立良好的師徒制度
黃寵衛

當希臘武士奧德賽(Odysseus)去攻打曹城(Troy)時,他將年幼的兒子德利曼殊(Telemanchus)交託給曼達(Mentor)監管及照顧。二十年後,奧德賽才返抵家園,當他與兒子重聚時,發現兒子在曼殊悉心栽培下已長大成人。從此,曼達就成為師傅的代號,這也是今日師徒制的源起。

較早前一位大機構的行政總裁在電台一個節目中分享他對師徒制的見解,他指出,今時今日,很多公私營機構都採用師徒制來培訓新入職員工,他認為成功的師徒關係應是自然產生的,師傅先要對徒弟有承擔,徒弟亦必須對師傅信賴。

任何一個機構,包括學校在內,若要發展及進步,都需要培育新人,讓新人成長,而師徒制正是一個適切的做法。很多學校視師徒制為幫助新入職的同事發展個人所長及成長的最直接方法,和補足教育學院訓練的不足。

從觀察及個人體驗,師徒制在實行時,以下的問題經常出現:首先是師徒配對錯誤,其中一個原因是學校領導者只根據個人背景來配對,如科目的配合和經驗老師的工作量來安排,而忽略師徒二人的關係,其實師徒制的精髓在於關係,就是一種亦師亦友的關係。所以較理想的做法是讓新舊老師認識對方一段時間,然後讓師徒根據個人發展的需要及情誼去自行配對,這樣成功的機會或者較大。

師徒制未有成效的另一個原因是徒弟在選擇師傅時,可能只考慮到對方的職級,誤以為越高職級的同事必定能適合做自己的師傅,越能為事業鋪路,而忽略自己是否與對方有真誠的關係。

一般師徒制另一個常見的問題是師傅被機構分配一位徒弟後,只作為一項「公務」去處理,為求立竿見影,師傅容易急於為徒弟解決問題,或急於提出指導式的建議,而沒有啟發徒弟思考及個人的全人發展。要在學校引進成功的師徒制,可考慮以下兩點幫助建立合適的環境。首先要在團隊中物色有潛質成為師傅的人,而且在考慮升遷時,適宜升遷一些有師傅質素的同事作主管,這些同事往往有一個特質,就是經常關心同事的需要,能具體提示同事可以進步及發展的方法、步驟,從而幫助他人進步及超越自己。

另一個關鍵因素是學校必須要有講求進步的文化,才可以讓師徒制成功推行。現時,有些學校只是在形式上引入師徒制,目的只是讓新同事盡快適應工作環境及工作需要,但學校文化卻是因循,不求進步,這樣師徒雙方不能看到發展的空間,環境限制了雙方的成長及進步,於是師徒關係只是一種形式,根本無法真正栽培人才。

Powered by Friendly Portal System v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