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型組織-----學校 
麥燕玲

學校要成為學習型組織,應該具備以下的條件:

  1. 明確可行的目標:使得組織內的成員能夠清楚了解組織的方向,目標的設定則由領導者與成員共同努力產生。
  2. 良好的組織文化:使得成員能共同建立願景,以達成團隊學習的目標。
  3. 流暢的資訊系統:使得成員因資訊的完備而作系統性思考,並不斷的反省與思考。
  4. 自我超越的個人:組織若想有強大的競爭力,成員自我超越的意願極為重要。他們在鼓勵創新的團體中,互相衝擊以改變既存的心智模式,以使組織脫胎換骨。

教育行政人員掌控學校的日常運作,其作為往往決定學校是否能真正成為學習型組織。根據研究(如West,1994;Kerka,1995)官僚作風、科層體制、單向溝通、與獨裁的領導等行為,皆是學習型組織的殺手。它們造成學校成員因為無力感而拒絕學習,進而無法改變其心智模式,養成狹隘的視野,而組織的創新能力遂大為減弱。

要構建適應新世紀發展需要的良好學習型組織,使學校變成能動的、自我適應的、自我組織的系統,在此有必要從歷時性的縱向發展和共時性的橫向拓展兩方面著手,即從學習、教育及其組織形式在歷史上的演變和當今各種學習型組織的特徵、樣態、功效兩個方面,作出全面的考察和反思。

行政者可採以下幾種策略,以誘導教師共創學習型組織:

一、培養學校成員系統性思考的能力
顧名思義,系統性思考係指各種能洞察資訊與事件的關連性,透過整體的思維結構,以了解組織各種行為的變化過程。在此後現代社會中,不但價值多元化、資訊多樣化,組織也開始呈現開放化的趨勢。若秉持以往單線或片段的思考方式,整個決策過程必定僵化,而形成制式的本位主義。因此,本持宏觀的思考,才能跳脫窠臼加以創新,開展出組織的新風貌。

系統性思考的特質在整體洞察現象之呈現。即以體罰學生為例,以往片段局部的思考即在「學生不聽話就應加以撻伐」的邏輯上;此種看法在日漸多元化的社會中已不被接受。因此,組織成員應從整體性出發,系統性思考此種現象。考慮因素包括教師的態度、學生背景、體罰的正當性,乃至其他處置方式的可能性與適切性等。不能說學生不聽話就應加以體罰,其中諸多考慮因素,皆應列為系統性思考的洞察過程中。

二、團隊學習的實踐
在香港學校的文化中,教師每天忙於教學,鮮少願意對現狀加以檢討後改革。此時,行政者必須起帶頭作用,結合教師、家長,甚而學生,共同為學校日後發展一起努力。其基本態度是聽取每位成員的意見,並鼓勵提出新想法、新觀念,以帶領組織走出瓶頸。在過程中,各種技術可加以採用,其中如腦力激盪術(brain storming)。特色在最初階段由成員提出各種看法,其他人不得加以論斷),皆可使成員在自由的心境中提供所見,進而找出解決問題之方法。例如在解決校園暴力問題上,學校成員除提供己見外,尚可向校外專家或相關資訊來源(如網路)加以請教。也唯有透過團隊學習的方式,所產生之策略才較能符合多數人的期盼。他可能並非最好,但所產生之反彈較小且較具創新性。

三、激勵成員自我超越
當學校成員初進組織時,多半懷抱不同程度的理想。然日久天長,在僵化的環境制度下,多半最後胎死腹中。基於扮演催化者的角色,行政者應提供不斷的刺激與學習機會,鼓勵成員在不同議題上自我超越。其中,容忍誤失與錯誤極為重要。此因在自我超越的過程中,必須有新的嘗試,失敗在所難免,行政者應適度加以鼓勵。

在此過程中,成員必須先經由摸索後才能有創新理念。基於此,行政者適時的提供資訊就極為重要。在多元化的社會中,各種聲音充斥坊間,然而組織成員卻因客觀因素限制而無法完全接受。行政者可以藉行政之便,盡力搜求資訊,如此才能在充分溝通的管道中,求出最佳的策略。

以往學校成員不是不願學習,而是當其嘗試時,多半未受到行政者的幫助,甚而遭受抵制。為激勵學校成員自我超越,其任何求新的行為,皆應受到肯定,如此才能產生強烈的動機,一起為學校建立共同願景。

最後,學校行政者必須要注意的是,學習型組織的最終目標乃在建立「雙圈回饋組織」而非「單圈回饋組織」。後者僅是例行性的學習完成組織目標(如體罰會被家長告,所以不要做);前者是利用過往經驗,重新學習以建立新組織目標、價值,使組織作出基本上的改變。即以體罰為例,家長抗議只是引子,接下來的學習過程可能包括是否應體罰,學校新作法之建立等。也唯有如此,才不致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真正符合多元社會的潮流。

參考資料:

  1. 《學習型組織和學習化社區---為終身教育體系打造構件、搭建平台》 胡協和 楊小珍 編著江西人民出版社
  2. 《第五項修練》 張聲雄 上海三聯書局 2001
Powered by Friendly Portal System v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