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型組織與教改尋向
吳仰明

《美國2000年教育戰略》中寫著: “現時,一個人如想在美國生活得好,僅有工作技能是不夠的,還需不斷學習,以成為更好的家長、鄰居、公民和朋友。學習不僅是為了謀生,而且是為了創造未來美好生活。”

在20世紀不同時代發展階段,把人扮演不同的角色:Taylor看成的“經濟人”、 Maslow看成的 “自我實現的人”、 Marsella看成的 “社會人”、McGregor提出的X-Y理論及此後的超Y理論看成的 “複雜的人”、80年代公司文化興起後把企業人看作為 “文化人” 。我們把自己、生活、工作變得複雜。在21世紀知識型經濟發展之下,企管大師Senge提出了五項修煉。人應是能有系統思考的、不斷自我超越的、不斷改善心智模式的、積極參與組織學習的、能在共同願景下努力發展的﹔不僅把學習看作人的天性,也是生命趣味盎然的泉源的 “學習型的人”。即學習、生活和工作已連成一體,這些要素正是在知識型社會上教育改革的主要環節。

當今,已有許多國家政府和領導人提出要把自己的國家建成 “學習型社會”。2001年5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江澤民在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能力建設高峰會議上提出了 “五點主張” ,其中第二點是 “建構終身教育體系,創建學習型社會”。1991年4月美國政府提出了教育發展的 “四大戰略” ,第三項戰略就是 “把美國變成人人學習之國”。 新加坡不久前又提出要建立 “學習型新加坡”。上海、北京等地方政府也先後提出了要建成 “學習型城市”的目標。在美國、台灣、中國和香港已相繼有學習型組織為辦學願景的學校產生。

科技的飛速發展引起了世界的迅速變化,知識老化的速度也因此大大加快。有些學者,在過去曾作如下的研究:最近30年產生的知識總量等於過去兩千年產生的知識量的總和;到了2020年,知識的總量是現在的3~4倍;到2050年,目前的知識量只佔屆時知識總量的1%。在農業經濟時代只需在7~14歲接受教育,就足以應付往後40年工作生涯之所需;在工業經濟時代,求學時間延伸為5~22歲;在資訊技術高度發達的知識經濟時代,由於科技急速發展,因此每個人一輩子的工作生涯中,必須隨時接受最新的教育發展,人人都必須持續不斷增強學習能力,方能獲得成功。因此,知識經濟時代的人類必須把12年制的學校義務教育延長為20…30…40…年制的終身學習。

若從教改之路上看,我們的教統局決策官員、大、中、小學的校長、前線老師究竟是在工業經濟時代? 知識經濟時代? 或是仍然在左看看、右看看呢?

宏觀的問題如財赤、縮班殺校、出生率低、人口老化、經濟轉型仍然在前路掙扎。微觀的教改問題如語文政策、校本管理、一筆過撥款、文憑與學位教師職級的合併、派位制度、學能評估等等……也懸而未決。如何從教改尋向而落實至尋解導向,看來我們也是欠缺了果斷的執行力! 民主諮詢可以尋求共識,但也帶來了很多角力、妥協、拖延和等待,教改尋向實有點無奈。

Powered by Friendly Portal System v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