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人生於內地,植根香港。過往幾十年,我們一直參與香港工商業建設。由六十年代至今,目睹了香港經歷幾個不同週期的變化。由繁榮至衰退,再由衰退變繁榮,每個經濟週期的變化都基於各種內外因素而有所不同。但變化週期越來越短促,引致變化的因素也往往難以預知,使人更難適應。
我一直在思考:不單經濟週期的變化來得短促,環顧近年就是在知識週期領域中亦越見短暫。在知識型社會帶動下,學校所教授的知識未能與社會結合,學生的自學固然重要,而學校的教育又應給予學生一些甚麼呢?
最近兩年,各界對於如何適應這日新月異的急促轉變,引起對教育改革熱烈的討論,惟長期的討論不但未能達至共識,反而對彼此的教育熱誠帶來互相消耗的不良後果。我們認為,與其熱烈討論教育改革,不如親身投入教育事業來得實際,尤其是日後實行校本管理,校董會將承擔更大的責任,辦學者及教育工作者將可更自由地發揮本身對教育的抱負和專業的遠見。
自1997年開始,本人代表家族的慈善教育事業,先後出任順德大良羅定邦中學、仁濟醫院羅陳楚思小學校監及羅氏基金世德幼稚園校董。從支持辦學、參與教育署舉辦的校董培訓課程、出席教育講座,使本人漸漸明白學校的運作,這個過程使我發覺:要辦一所好學校比想像中困難得多。偶爾在一個機緣之下,與社署官員和教署官員談及青少年,尤其是男女童院內存在著的問題,更觸發我決心繼續投身教育,為社會貢獻一點綿力,為培養學生做點事。
懷著這樣的一顆心,我們繼續支持仁濟醫院開辦新中學,並以先慈命名籌辦「仁濟醫院羅陳楚思中學」。
過去一年來,我們撰寫了辦學計劃書,並獲得教育署和學校審批委員會的接納。我們深信,本校的辦學理念符合學生的需要、家長的期盼、老師努力的新方向、以及社會的新希望。因此,我們將計劃書內容出版,並以《迎接知識社會:我們的理念、計劃與實踐》為書名,冀能拋磚引玉,希望各專業人士不吝賜教,使我們的辦學理念更臻完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讓我們為社會培養人材共同作出努力。
仁濟醫院羅陳楚思中學
羅嘉穗校監
2002年9月